最近台灣可能因為網路霸凌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對於濫用言論自由的事之前我發過文章了所以就不再多做著墨(http://0rz.tw/mhzv5),前陣子學校的大草原上插滿了白色的旗子,當時趕著上課沒有拍照,所以下面這張照片是去年Press Citizen拍的(去年是用書包來做象徵),每一個書包都代表著一個自殺的學生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篇影片"同理心的力量"(影片已在下方留言補上),必須要說這個學期我和很多我的朋友都處在嚴重的大三憂鬱症或是畢業恐慌症,而當一個憂慮的問題解決的時候會有另外一個令人憂慮的原因接踵而來,世界並沒有因為我們憂慮而停止,而憂慮也沒有因為我們解決了一件事後停止。當人處於憂慮時似乎總是會傾向封閉自己,但並不表示向他人傾訴的人就不憂鬱,事實上他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心理出問題了需要宣洩的出口,為了讓自己好起來而努力,這時候得到的回應就會變成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影響著接下來的事情。雖然心病只能靠自己,想不通的話就會被困在那個心結裡出不來而持續憂鬱,同理心的回覆雖然實質上幫不上什麼忙,但是卻在陪伴上扮演著重要的腳色,兩個人總是勝過一個人孤單無助的感覺,一個真正富有同理心的回應很可能可以在一個面臨自殺的憂鬱者自殺前拉他一把。
來到美國後每個人過的生活都不一樣,這種差異更是在這種時候顯現得格外突出,而這些生活可能簡單來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大家眼中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他們享受生活有廣大的社交圈,工作學業上也都非常優越,另外一種主要沒有固定的一大群朋友,除了上課時間基本上看不到人影的那種,而第二種中有不少人是畢業後就會立刻回自己國家工作的人,基本上我的生活模式屬於第二種,但是我的朋友中有不少是第一種生活方式的人,他們給的建議對我來說常常是不包含著同理心的。有人的男友是個外國人,有人已經找到工作或是在學校非常優秀參加許多活動社團,有人是本身喜歡美國,有人覺得自己的選擇要自己承擔,當然他們給的建議都很正確,是我自己選擇要到美國要到愛荷華,但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而有些事情是不可抗力,想要改變很困難。
從以前到現在已經聽過太多反駁的例子,例如:
(以下若有情緒化用詞請包涵)
1. 因為你男朋友在韓國所以你才想回亞洲
A. 難道我要因為我男朋友不在美國所以不跟他在一起?
2. 美國很好啊你已經去留學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A. 歡迎花個五百萬來美國被歧視個四年看看
3. 國外風景好好喔我也想住在那裏
A. 來我跟你換,來這裡出了學校除了玉米田什麼都沒有
4. 國外晚上夜景應該很美吧
A. 正常的住宅區晚上除了流浪漢跟醉漢以外什麼都沒有
5. 國外應該有很多美食吧
A. 除了熱狗漢堡Pasta跟數不完的洋芋片還有起士以外沒有了
相較起亞洲多為住商混合,美國住宅區就是住宅區,沒有什麼商店也營業的不晚,沒有便利的交通因為大家都開車(但是車位租金還很貴),沒有夜市(想都別想),便利商店也不會有好吃的御飯糰(拜託不要以為7-11從日本來就跟日本一樣,裡面除了大亨堡跟汽水品客一樣以外啥都沒有),最不一樣的是,不會有你隨摳隨到的老朋友也沒有家人(每個人一個禮拜都一堆考試作業,假日都忙翻了,事先約都不一定約的到),或許不能說在美國就沒有朋友,在台灣朋友就好約,但是畢業後的差別絕對是有的,更不要說是很多人畢業後就分手了(因為來自不同地方或要去不同的方),而有些人是可以忍受這些事情或者是並沒有經歷過這些困擾又或者是順利排解掉這些困擾,而當他們遇到有這些困擾的人時,同情心的回答或是以所謂的正面思考應對這些憂鬱者時,通常這些回答只會拉遠兩人之間的距離,同時讓憂鬱者感到更加被隔離,因而更陷入憂慮之中。